剛過去的三月夠熱鬧了吧!《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》、《Art Central》、拍賣,加上無數的畫廊活動,大家也許都有點審美疲勞。五月接棒的是《Affordable Art Fair》(AAF),無獨有偶,《東京藝術博覽會》也在同一天開幕。究竟全球藝術市場是否已進入博覽會年代?

全球每年究竟有多少個藝術博覽會,沒有正式統計數字不得而知,就看鄰近的台灣有台北、高雄的藝術博覽、《台北新藝術博覽會》,內地則有剛在五一假期舉行的 《藝術北京》,上海在十一月就有兩個。規模一個比一個大,定位與介紹的重點雖然有別,但核心元素一樣--以畫廊為中心的交易場所。當然,隨着市場成熟,博 覽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老少咸宜的公眾活動。今年巴塞爾的入場人數估計達七萬,《Art Central》也有三萬二千人,人氣十足。雖然部分參展商投訴在公開售票後觀眾實在太多,根本無法好好地與潛在買家討論,而且因為過於擁擠,現場險象環 生!那麼,生意又如何呢?主辦方沒有公布,但個別畫廊表示銷售十分理想,而AAF去年的銷售總額達三千六百萬港元,相當不錯。既然如此,搞藝術博覽會是否 好好賺?

「當然不是!搞藝術博覽會其實很辛苦,也不一定賺!」黑國強不僅是香港著名的明清家具古董商,也是今年踏入十周年的《典亞藝博》創辦人,是本地實力經營的 藝術博覽會中最具規模之一。為甚麼從古玩商躋身到博覽會搞手呢?「我很早就跟父親入行、跑工場,跟老師傅學修理古家具,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,外國開始有古 董博覽會,我第一次參加是在紐約,真的覺得大開眼界,後來看多了,慢慢開始了解博覽會的操作與經營模式。當時香港並非沒有類似的活動,但規模不同,也沒有 持續下去。到了二千年,市場開始出現變化,一方面是中國當代藝術逐漸受到追捧,一方面是美國受到九一一事件的打擊,連續幾年在美國的博覽會門庭冷落,二 ○○八年金融風暴後幾乎完全沒有生意。對年輕的我來說,那是很鬱悶的事,開始想何不在香港舉辦一個?於是就在二○○六年舉辦了第一屆《典亞藝博》。」

《典亞藝博》以古董為主,其他展品包括現當代藝術與珠寶,已經舉辦了十屆的《典亞藝博》今年將在十月舉行,參展商包括一百家來自世界各地的畫廊。搞藝術博 覽會雖然辛苦,不過黑國強似乎意猶未盡,去年再推出亞洲水墨藝博,專攻水墨作品:「舉辦水墨藝博當然是我自己的愛好,另外也是因為我覺得中國當代藝術幾年 前是被外國人炒起來的,下一個浪潮應該來自我們自己地方。第一屆水墨藝博反應出乎意料地好,除了展品的水平外,我認為是因為市場成熟了,行家都知道應如何 利用博覽會,市民與收藏家也一樣。」

黑國強指出,博覽會的商業模式大致相同:主辦方負責整體規劃、宣傳、場地等,向畫廊收取攤位租金,很難依靠商業贊助或向畫廊收取佣金達到收支平衡。「香港的最大問題是場地不夠,租金太高,如果香港要做到國際藝術博覽會的中心,我們不能鬥大,必須鬥效益。」

有人認為,近年的博覽會熱潮已經改變了香港市民欣賞藝術品的習慣,培育了一批新的收藏家群體,甚至改變了藝術市場的生態。究竟是否如此?假如真的愈來愈多 人對藝術產生興趣,政府是否應該更積極推動藝術發展,甚至與博覽會合作?日後,博覽會的發展方向會否隨着時代發展有所改變?近年,新的藝術家湧現,香港畫 廊與藝術家出現新的合作關係,轉向短期、遊牧式的一次性合作,藝術家需要更多接觸市場和曝光的機會,去年的《新藝潮博覽會》就是針對這個新的生態環境而創 立的,直接邀請年輕藝術家參展,與其他以畫廊為對象的博覽會不同,頗有新意,不過在租金昂貴的壓力下,新加入市場無奈要艱苦經營,要持續下去,場地與其他 資源的支持非常重要。

無論如何,對於藝術愛好者,藝術博覽會是求之不得。春季熱潮過後,到了十月大概又有一番熱鬧了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memini05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